1998 - 01
處 於直覺狀態的人
以 無心無意的心境
去 享受天地的生命
從 事物的內部去感受事物
從 轉動的地方體驗轉動
--------------------------------------------------------------------------------------------------------------
裸在空寂裡001
油彩 炭筆 紙 畫板
54 + 78cm . 20
1998
此作獲得1999年
第二屆
東華扶輪美術獎
裸在空寂裡002
油彩 炭筆 紙 畫板
54+78cm . 20
1998
--------------------------------------------------------------------------------------------------------------
精神性探討—吳銀海
在吳銀海的創作裏,「空靈」一直是個重要的主題,
畫面中的空白與靜謐就像條引線,寓意著深蘊的精神意涵,
與對生命的靜默觀照。
愛默生曾說:我們於自然本質中所見到的荒疏與空白,
就在我們自己的眼中。吳銀海以創作為媒介的省思方式,
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其內在的原初狀態—一種超然物外,
無所為而為的凝神專注與直覺體驗。
1992年進藝術學院之後,吳銀海開始接觸現代藝術。
在一片紛然雜沓的藝術流派,與尖銳的理論批判衝突中,
現代藝術到底提供藝術家更多的自由,抑或更深的精神貧乏,
令他疑惑。學院內過度推崇邏輯分析、理性批判與形式表象;
學院外,整個社會機制被紛紜的流變所宰制、複雜化,
多數藝術作品成為公式套用下的產物,
缺乏直接深刻的感動性。表面上,藝術包羅萬象,
實質上則是個內容空洞的假象。
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吳銀海深覺沮喪,彷彿待在黑洞中,
吸收了一切事物,卻釋放不出任何東西,挫敗之餘,
覺得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比藝術更無聊了。
陳世明老師從宗教觀點,探索生命內在本質的方式,
開啟了吳銀海心靈的視野,
從此他的人生觀轉向道家的哲理思考模式,
生命的視域自此昇華至精神面向的追求,
這是他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大契機。
尤其是陳老師的一席話「在你們身上有卓越的困惑,
高級的憂鬱,和對生命的偉大不滿…」,
一語道破現代藝術家的盲點。吳銀海開始去反思「藝術的生命」
與「生命的藝術」間所存在的殊異性課題。本質上,
他們都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而非純粹知性的建構,
這份體悟幫助吳銀海跳脫了知識的苦海與迷妄,
捨棄執著的心,不再著相於外物,以欣賞的態度去看、
去認識一切,從每時每地的歷練去了悟〝自然自如〞,
從無想的長河,深深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
也更確定藝術是條必須超越理論的辯證,
回歸自我觀照的漫漫長路。
道家把直觀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直接的體驗則是一種無欲無求的純粹沈思。沒有意志的羈絆,
沒有慾望的干擾,任由外物充塞心靈,心靈既不選擇、
也不判斷,既不喜悅、也不厭惡,既不贊成、也不反對,
以一種柔軟的心和超越的態度,靜默觀察。
處於直覺狀態的人,以無心無意的心境,去享受天地的生命,
從事物的內部去感受事物,從轉動的地方體驗轉動。
道家這種不著於外相,
只求〝游於虛寂之野,處於無有之鄉〞的想法,
是吳銀海生命態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創作心靈的歸依。
吳銀海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建立在由外往內修的覺知過程,
認為人的使命,就是要去體悟存在於宇宙萬物間的〝道〞,
一旦心靈歸於無知無欲的情境,
才能心無雜念的深入到萬物的原初狀態。
因此他透過道家的直觀體驗,
〝損聰明、棄智慮〞〝心離〞〝坐忘〞的漸悟,
擺脫外在事物的羈絆,放下眼花撩亂的理論知識,
回到內心去傾聽自己的聲音,藉著靜默觀照的省察,
體驗生命的本質。繪畫是吳銀海生命狀態的延續,
是個人心靈觀照後的再現,因此閱讀他的作品,
就像踏進禪道之門,首先必須轉〝思慮〞為〝醒覺〞,
否則將不得其門而入。
在他這幾年的系列作品中,處處可見空白所凝聚的意象,
空凝靜謐的背後,明心見性,參禪修行的悟覺,
是無欲恬淡的情神境界。畫面中,看似虛無的空白,
或可視為一形而上化的「有」,
是肉眼所無法觸及的一個實存空間,在一片寂然無聲的白上,
吳銀海慣以簡約的點、線、面,淡雅的筆觸色調,
與自己進行一場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性對話;
隨機而純粹的符號與形式,不帶任何象徵或隱喻,
單純的近似道家「無為自然」的頌歌,
亦是解悟境界的藝術性表達。對吳銀海而言,
繪畫的終極目的不在於追求表象形式的審美性,
而在於作品本身能否自然流露他所欲追求的無我無心的境界。
無限的空白,是一種定、一種靜,
其中蘊含著吳銀海反璞歸真後,內心的醒覺。
如果說我的玻璃作品「從空白到空白」,
充滿令人望而生畏的凝重空白,那麼吳銀海作品中的空白,
則是一種〝虛〞〝無〞的無限延伸,充滿輕盈空靈的意象,
是一種恬然無思、澹然無慮的心境延伸,
而我作品中的空白則是失落在生命軌跡中烙下的印記,
是靈魂最深處的幽暗。愛默生曾說:我們是什麼,
便只能看到什麼…,想學著以另一種方式觀看自己的生命,
也許學學吳銀海的直觀生活吧!
陳慧茹 / 1999.0628
心 靈的教育 ………
是 終身大事,不分年齡
智 慧的養成
是 歡喜的覺察,不是負擔
我 們以藝術體驗生命的真實
以 鳥瞰的方式深入自性
願 每一個創作
伸 展後又是無有止盡的投射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許可,請勿任意
轉貼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