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 0 1 7 - 0 1

 

 

線在狀態

 

高雄  2013藝術空間

 

Line In State – Stakes

 

Kaohsiung 2013 Art Space

 

 

 

 

書寫,

以心為境,

以法為鏡,

映顯出生活樣貌。

 

線性書寫,

並不完全等於抽象的線條,

它是活的,

其實含藏個人靈魂的特殊印記。

 

書寫體現出書寫者生活的情態、直心的意態,涵攝了生命軌跡魂魄與統

合的力度。因此一件真誠的作品,背後必有真誠的人格,這在底層而言

,應比「畫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論還更接近實相。心往而向的是

有心就有境,無心即實相,展現書寫的可能性、未來性。

 

策展人 / 詹獻坤 / 2017.0330 

 

 

 

01  

 

001

 

 

!!

 

麼絕對

唯一的

開來

乎又一無所有

 

  是我生前的追逐

亡的練習

 

2017.0508

 

 

 

02

 

002

 

 

 

03

 

003

 

 

 

04

 

004

 

 

 

05

 

005

 

 

 

06

 

006

 

 

 

07

 

007

 

與蕭勤老師合影

 

 

 

08

 

008

 

 

 

09

 

009

 

 

 

10

 

010

 

與蕭勤老師合影

 

 

 

11

 

011

 

 

 

12  

 

012

 

與蕭勤老師合影

 

 

 

展出藝術家 

詹獻坤  吳銀海  張富峻

 

 

 

 

抽象畫

在不作為相應的繪畫

若未能有足夠的生命歷鍊

則會有貧乏而純粹不足的遺憾

 

真實的行動能夠豐富心靈

繪畫也是

 

所以

一切

行為的本質

行動的本質

最終的真實

 

都是在自然中行動

行動中自然

 

2017.0217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皆有著作權法之保護,僅供各種學習的交流。

請勿作為商業利益之使用。

All of the above works are protected by the copyright law,

which is only for the exchange of all kinds of learning.

If you do not agree, do not use it for any commercial benefi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此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yinhai.wu/media_set?set=a.975652192447959.1073741844.100000095629959&type=3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此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yinhai.wu/media_set?set=a.975660869113758.1073741846.100000095629959&type=3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此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yinhai.wu/media_set?set=a.975653715781140.1073741845.100000095629959&type=3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此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yinhai.wu/media_set?set=a.867960736550439.1073741840.100000095629959&type=3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束束早青的陽光

如箭雨般從枝葉縫隙間

以巧妙的角度斜斜射入

投入於森林的深處

才被那氤氳與幽暗吞沒

於是一天從這裡開始

 

A bundle of early green sunlight

Such as arrows from the gap between the branches

To the ingenious angle oblique injection

Into the depths of the forest

Was only that dense and dark engulfed

So one day from here

 

由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yinhai.wu/media_set?set=a.428237433856107.106393.100000095629959&type=3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

這是美好

美的沒有記憶的初生小島


For me
This is beautiful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memory of the primary island

 

由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18093548203828.125105.100000095629959&type=1&l=e24360265c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課程名稱:流行展示規劃與設計

 

期中考

從藝術作品得到的時尚靈感草圖階段

1

請瀏覽參考各種平面藝術作品,再從作品中的氛圍和元素,去思考如何轉換成時尚單品表現。

2

並將搜集而來的作品圖案保留裱框,與完成後的時尙表現,成為一個互相呼應的整體展示。

3

本單元所用的材料及方式不限,請同學盡情發揮所長。

4

本單元分為四組,並選出組長,在空間確定後開始草圖設計與討論。

5

請各組各人以單一藝術家為參考,做三張以上之全身,及周邊單品之草圖設計,不限張數;最後在選出優異者做為實作之主題,並配合其他造型單品及背景呈現之。

6

本階段以個人草圖設計為期中成績、(色鉛)(含文字說明)。 

 

期末考

從藝術作品得到的時尚靈感實作階段

1 本階段以實作為期末成績。

 

--------------------------------------------------------------------------------------

 

參考書目及材料清單:

 

材  料 :

十六開繪畫本  

FABER - 水性色鉛筆  1350

FABER - 2B.6B.8B 鉛筆(建議各買1支) 113

軟橡皮擦  112

韓國AP-500ml 壓克力顏料  1200

壓克力用平塗筆  1200

白膠  1200

熱熔槍、膠  1200

 

以上材料皆為建議清單,非強制購買。請總務整收購買名單及金額後,統

一訂購。

天才美術社:嘉義市中正路45號  05-2789011  05-2783371

 

*****************************

 

評量方式

上課參與:30   □上課出席率、□上課態度、□指定資料的閱讀。

期中考試:30   交報告評圖、實作與討論

期末考試:40   交報告評圖、實作與討論

 

 

 

變動快速的時代,越難以累積價值,因此品牌們向藝術靠攏,或許有人說藝術是設計的養分,在這看來設計更像是藝術的消費者,無論是何者,能多元豐富人們的生活眼界的都是「好」設計。

 

畢業於米蘭理工大學時裝設計專業的 Bianca Luini,從學生時代熱衷於瀏覽各種與藝術、自然、設計、攝影相關的資訊。由於豐富大量的圖片資訊累積,她偶能從新一季的時尚單品中,發現有與之相匹配的藝術、大自然事物。

因此成立了 Where I See Fashion Blog,專門蒐集她聯想到的這兩種難忘組合;不得不說,這樣絕妙的圖片組合會令你會心一笑。與其說這是一個搜集Where I See Fashion的Blog,更是一個討論「藝術如何賦予時尚豐富的靈感」。

 

 

 

Julia Frauche 穿著馬德里時尚品牌 Delpozo Spring 2015 | The Water Lily Pond (detail) by Claude Monet, 1904

Julia Frauche 穿著馬德里時尚品牌 Delpozo Spring  | The Water Lily Pond (detail) by Claude Monet

 

 

 

wisf03

W Magazine |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 René Magritte作品 《The Future of Statues》 英國女演員Tilda Swinton / 攝影:Tim Walker

 

 

 

wisf02

Bottega Veneta  | 藝術大師Bruno Munari《Negativo-Positivo (series) 》

 

 

 

Balenciaga  | The Dick Bruna House in Utrecht 荷蘭攝影師 EVELIEN GERRITS

 

 

 

Rodarte  | 莫內的睡蓮

 

 

 

Details at Walter Van Beirendonck  | 畢卡索的Femme à La Resille

 

 

 

Scapes NY  攝影 Monet Lucki | 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雪山

 

 

 

Lady Gaga 為 Vanity Fair  |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by J.M.W. Turner

 

 

 

2012 春 Christian Dior  高級訂製裝| 中國梯田

Christian Dior 高級訂製裝| 中國梯田

 

 

 

Dior  | OLIMPIA ZAGNOLI 插畫

 

 

 

Prada | Flowers (series) by Andy Warhol

 

 

 

Tangy Spring  | 南帝羅爾阿爾卑斯山 攝影 LUKAS FURLAN

 

 

 

Alexis Mabille 高級訂製服 | 靜物風景畫家 Cyrus Afsary

 

 

 

Dolce & Gabbana  | 德國拜魯特歌劇院

 

 

 

設計師 Lauren Tennenbaum | 巴西石英水晶柱

 

 

 

Alberta Ferretti  | 瑞士油畫家 CONRAD JON GODLY

 

 

 

Elie Saab  | 美國印象派畫家 Childe Hassam《The Island Garden 》

 

 

 

韓國 W 雜誌  | Artwork by SIX & FIVE STUDIO

 

 

 

Mary Katrantzou  |ALEXANDER BELOZOR 油畫《Underwater 》

 

 

 

Raf Simons  | 浮世繪畫家 Hokusai

 

 

 

義大利品牌DSquared2  2012 春 妝容 | 法國女畫家 Anne Marie Zilberman 作品

義大利品牌DSquared2  妝容 | 法國女畫家 Anne Marie Zilberman 作品

 

 

 

nextek

nextek

 

 

 

Alexander McQueen | 極簡藝術家 JASON MARTIN

 

 

 

高級訂製服大師 Oscar de la Renta 2012 秋 | The Bell Rock Lighthouse (detail) by J.M.W. Turner, 1819

高級訂製服大師 Oscar de la Renta | The Bell Rock Lighthouse (detail) by J.M.W. Turner

 

 

 

2007 春 Christian Dior Haute Couture | Hokusai 著名的浮世繪

Christian Dior Haute Couture | Hokusai 著名的浮世繪

 

 

 

Christian Dior 高級訂製服  | 黑蘭花

 

 

 

視野中國攝影主題「The White Story」|科羅拉多亞思本,冰凍瀑布

 

 

 

 

 

 

日本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與日本設計大師田中一光(Ikko Tanaka)先生相識於 20 世紀 60 年代,此後一直保持著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不僅為三宅一生設計了標識,也為其擔當多年的平面設計工作。出於對田中一光工作的尊敬,並感謝他給予的諸多啟發,三宅一生推出 Ikko Tanaka Issey Miyake 系列服飾。

 

Issey Miyake 以「一塊布」最基本出發,將傳統的縐褶加工技術應用於設計裡,在獨樹一格的創意中設計不只有實用性,更具創新性,除了同名的品牌外更設立了多個品牌。

Pleats Please 是三宅一生所創立的一個無別性,年齡層的品牌,每年除了以春夏與秋冬兩季來區分,推出新品外,也會有與各領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推出的特別系列。

 

 

 

三宅一生為向他在 1960 年代所相遇,並成為莫逆之交的平面設計師田中一光致意,特「親自」設計了這一以田中一光的作品為原型,進一步將它們融入於服飾中,於是誕生的「Ikko Tanaka Issey Miyake」系列。

現在他們推出第二季度的服裝系列,以水墨風格為主線,有些也是現代極簡主義風格的幾何圖案,讓這個季度從傳統水墨風格到現代極簡主義風格的跨度。

 

 

 

傳統的水墨風格服裝,還特意推出一套便攜式燈具,可以在不使用時折疊成平面。服裝上的圖案基於兩個田中的設計,臉部和Bokugi(墨戲),是由田中一光在 20 世紀 90 年代設計的。

 

 

 

幾何圖案風格的服裝,也將設計師的經典作品用極簡幾何去表達出來,看似簡單的幾何圖案,卻將臉譜形象置入其中,像粉紅色的嘴唇、眼睛等。

 

 

 

 

田中一光 TANAKA IKKO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8 - 0 1
 
 
土地本事
 
 
嘉義市立博物館
 
 
Land Skill
 
 
The Museum Of Chiayi City

 

 

 

土 地 本 事

 

藝術家們或以畫布筆耕,用時而質樸、經常熱情奔放的筆觸色彩勾勒不

同品種、各自精彩的藝術莊稼。

 

藝術家們也可能或土、或陶、或布、或鐵、或數位影像、或種樹的方式

,將生活中有感覺的媒材元素解構或重組。如同美食料理一般,時而烹

小鮮、單純入味,講求的是細嚼與回甘。有時卻也看出南部人作大菜的

熱情,起鼎動灶、好不熱鬧。

 

嘉南平原,是個生養的地方。藝術的最美好價值,也在於創造多樣的生

命情調;那是一種生活的、哲思的、詩意的、可辯證、可思考的創造性

價值。在並不完全理想的普羅環境中,注入分享美好的心意,甚而以藝

術為名,撫慰並愉悅需要關照的心靈。

 

盧銘世 / 2008.0000

 

 

 

01+

001

 

 

  

02+

002

 

 

  

03+

003

 

 

  

04+

004

 

 

  

05+

005

 

 

  

06+

006

 

 

  

07+

007

 

 

  

08+

008

 

 

  

09+  

009

 

 

展出藝術家 

王以亮  王德合  李伯男  吳銀海  吳平海  黃志能  鄭建昌  盧銘世

 

 

--------------------------------------------------------------------------------------------------------------

 

 

隨 性 之 歌

 

 一朵雲

         隱約著

                 小小的

                         微微的空性

 

  彷彿是遺忘

          一陣靠近、一陣遠離

 

  且聽  且聽

          旦聽

                  聆聽

                          聆聽這聆聽

                                   熟悉

                                           熟悉這無可名狀的熟悉

 

  隨性之歌

          已緩升空

 

 

          

                  

                           

                                    承載

 

  更向一個遙遠

          接近

 

                            2008.0601

 

 

 

 

--------------------------------------------------------------------------------------------------------------

 

藝術家您好

請教您一個問題

 

從以前我就發覺一個現象

在大學部畢業的學生作品,其畫面形式都比較活潑 ( 或繁複 ) ,個人調性明顯

但從研究所畢業作品則很像一筆一畫都深思熟慮的處理過

 

想請教您...

是否研究生的畢業製作指導教授會介入很多

像我之前唸設計,所有學生組畢業作品就會被老師群介入很多

這當然關係到招生問題

若真的是介入很多

是否才形成作品形式成熟的樣貌

這算好現象嗎

 

/ 2008.0710

 

 

這算是一般大學到研究所的普遍現象

也和校風有關

並不是每所學校都這樣

既使這樣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原因

蓮出污泥而不染,

日不因浮雲而失其光明

這是先天慧根的問題

 

大學時期的北藝大

只有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有必選修課程

到了三年級選組後,學生就能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然這風格究竟是自己的風格,亦或是受老師影響

綜觀其間的原因實在很多

無法一語概之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

老師的理念一定會影響著學生

但在學生的心中

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才是決定風格的因

今天就算沒有老師的教導

我們還是會從生活中、環境中去學習

吸取養分

相對的也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制約

這就是生態

也是重點

 

綜觀生命的永恆

不是一種風格能概括的

所有階段老師的教導

也都是適時適性的

 

從小學到博士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老師

老師的功能是在引導我們方向

所有的東西只是參考

不是唯一的

如果一個小學老師指導小學生ㄅㄆㄇ是可以的

但老師如果說ㄅㄆㄇ是唯一的

你們只要學會它

就可以達成一切

就當時的環境也許是沒有錯的

這是一個基礎法

但在國中、高中、大學以後的一切都是ㄅㄆㄇ

試想那是什麼樣的狀況

 

所以人們強調風格

特別是藝術的領域裡

這猶如是井蛙窺天、霧裡求花

風格到底是什麼

把風放在一個格子裡

那已經不是風了

風是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一種流動

但問題是風真能不受拘束、自在自活嗎

坦白說

風還是在格子內

他是有條件的

例如地球有微風、弱風、強風、颱風、龍捲風等

但它還是在地球裡不同因素所造成的風

超出地球之外呢

那地球只能稱是星雲旋風、宇宙極風的一粒微塵、元素而已

這樣說來

好像是大小的問題了

確實是

那是心境、視野的深度和廣度

你可以拘泥在一個小小的、藝術的某種形式思維的風格裡

你也可以將此風格穿引至浩瀚的生命意識思維中

一種是物質上

一種是心靈的

兩種都是存在的

能不能互相提昇

那就要看身歷其境的人

而不是老師

老師只是過程

介不介入不是重點

如果學生要執著於他

只看到一種風格

一顆地球

而無視於學無止盡的道理

那麼是老師的錯嗎

老師又不是只有一個

所有的學習都是結果論的

不需要有太多理由

人人是老師也都是學生

有人可以在逆境中成長

有人亦可以在順境中自省

任何可能性都有

都是教導

 

學生也是老師

在不同時空下

自然扮演著不同角色

所有的因緣際會

體會作用

一切的成就都還是在自己的因

成熟只是不同階段的果

那是一個現象

和好壞無關

 

2008.0724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7 - 0 2
 
 
藝術家說法 ─
 
 
自在觀˙觀自在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高雄   
 
 
上雲藝術中心
 
 
Artist's Parlance  
 
 
The Big Sound Hopes
 
 
AVoice.
 
 
The Elephant Is Invisible
 
 
Soaring Cloud Art Center ,
 
 
Kaohsiung

 

 

 

藝 術 中 的 覺 行

 

  觀  音聽色藝空溟

           行  覺何如體用生

                     心  境千般無法在

                               下  凡非叵下雲蒸 

                                    

                                                 吳露芳 / 2007.0915

 

詩註:

觀音聽色藝空溟,

乃係引喻一個人若以佛教思維去從事藝術創作時,則有如唐代大詩人白

居易在「水月觀音圖」上的題詩:”靜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相,

萬緣皆空”一樣進入禪境般空溟的畫面呢!

 

 

------------------------------------------------------------------------------------------------

 

 

藝 術 家 說 法

 

 

藝術家以心為意境,以法為明鏡,映照自然終極體驗的看法。

 

「在人生之舞中,物反映心,心反映物,二者之間不斷往來」

創古仁波切

 

宇宙的浩瀚難測、生命的奧秘無窮,自然萬物之中運行著生生不息的法

則,遠超過人的眼看、耳聽、鼻聞等知覺的範圍,廣大如星辰天體的生

成與小到微觀的夸克世界,或是不可思議的異次元空間認識等,人類所

能知是很小的一部份。我們所生存的是一個相對的世界,受限於物種自

身結構與觀念的限制,感受也就不同,就像唐代的美腰豐腴而現在是瘦

長、人的黑夜對貓頭鷹的視網膜而言是光亮、體悟真理的感召各不同。

真相猶如寓言故事中「瞎子摸象」的比喻,各自得到自認為的解釋,卻

無法認識大象的全貌。然而如何通達萬象的實體的探索,自古以來中外

聖賢先哲,不論是理知的窮究事物之極則,或感知的參贊天地之化育,

皆為闡明宇宙生命真相而努力,因此提出各種學說系統,演化形成如哲

學或宗教的價值。然而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與終極追求是相通的,面對自

然與生命議題,藝術家以作品來應和聖哲的思想系統,同樣發人深省。

在此時此處借用佛教「說法」方式,來詮釋藝術家以藝術圖像來呈現生

命的體悟,讓藝術家現身說法。

 

「藝術家說法」,推出兩組展覽子題與一個觀想的活動,來呈現整體的

構想:

 

一、「自在觀‧觀自在」是以自己安頓身心作為出發,在畫作中感知的

一種生命觀照。

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作品內容為介入點,體驗人與自然和

諧的心量。

三、「觀想‧我說法」透過活動的儀式讓大眾穿越境像間,觀照自己,

醒思自己讓大家都能說出個人的看法。

 

當藝術作為心靈淨化的一種方式時,面對畫面如同面對自己與環境的對

話,各有不同醒悟。藉由此展覽與活動,邀請大眾一起從藝術中,體驗

如何省思自身生命的覺性,是一次心靈交流的機緣。

 

「自在觀‧觀自在

 

觀看宇宙萬物的運行是和諧一致,萬事萬物本來自由自在,無罫無礙的

流動,自然如此、生活如此、心更應如此。此種認知讓藝術家回到自在

覺察與觀看自己的生命狀態中,越直心就越不受到制約性的反射回應,

這樣更能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然。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即是。此子

題做為傳達藝術家創作過程的領悟,並從作品中看到每一份各別的生活

觀照方式與心境的狀態。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在說明〝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以「…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聲,大象無形…」來形容。簡單而言之即是,最大的聲音不只是耳

朵聽到的聲音,因為至極之聲無所不在,是存在於心音。人的眼睛能夠

觀察到的範圍只局限於有形的物質世界,至大的相貌涵蘊一切,非只是

用肉眼睛能看盡,所以最大的形象是沒有形象。

 

所謂「無情說法有情聽」即是。此子題藝術家以有形作品為媒介,來傳

達無聲之聲、無相之相的悠遠無限的心境狀態。

 

詹獻坤 / 2007.1212

 

 

 

01+

001

 

 

 

02+

002

 

 

 

03+

003

 

 

 

04+

004

 

 

 

05+

005

 

 

 

06+

006

 

 

 

07+

007

 

 

 

08+

008

 

 

 

09+

009

 

 

 

10+

010

 

 

 

11+

011

 

 

 

12+

012

 

 

 

13+

013

 

 

 

14+

014

 

 

 

15+  

015

 

 

其真摯的堅持且明快的作為是生活態度

                在自信而純鍊的書寫技法與筆觸中

                    蘊含敏銳直觀的力度

                        作品散發著當下心境的微祕能量

                            可以引動凝視通往彼岸

 

                                    詹獻坤 / 2007.1212

 

 

 

展出藝術家

 

卜茲   吳銀海   柯應平   柳菊良   高秀蓮   張金玉   陳浚豪   阿卜極  

蔡獻友   蕭文輝

 

 

 


--------------------------------------------------------------------------------------------------------------

 

藝術家您好

之前在朋友的展覽場上

常會聽到觀者說

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和某人很像

也許是說者無心

但聽在藝術家的耳裡

總是覺得怪怪的

想請教您

作品的風格要如何界定

風格是否是決定作品好壞的因素呢

謝謝您囉

祝好

 

斌 / 2008.0127

 

 

這是類似性的問題

尤其是在造型的相似度上

既然是存在的東西

就有相似的問題

我們不是常會說

喔! 這人長的很像誰

不管是物質或非物質的

就依我們從那個角度切入

單就地球的生命

從單細胞生物到高靈的各物種

不論動植物

甚至是有情到無情生

就DNA結構都有其相同性

那麼相似性自然而然是一種生命演化的本能

作為創作更不能以此來否定自己或他人

藝術家追求藝術的個殊性

實不知

異中有同

同中有異

是同非同

是異非異的道理

當然對於觀者或評論家而言

表現風格是作為依循的方向

他們必須以此做為印證的方法

但對於藝術家

處於資訊發達的時代

個殊性必然去對應或反對同質性嗎

也許不然

在相同時空的兩人創作不同的作品

或不同時空的兩人卻創作出相似的作品

都是有可能的

那麼

那個相同點是什麼

不同的又是什麼呢

 

但不管如何

類似性並非是判別藝術好壞的準則

也許是精上求精

也許是同中求異

藝術家走自己的路

被影響亦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我們都是有感受的人

就算是原創者也是有感而發

受環境受天啟都有可能

那是一種祝福

一種交流

而不是一種不可為人所知的秘密

因為面對浩瀚的生命

我們都在學習

也都在釋放學習的成果

只要將其中的過程

如實無私的和觀者分享

那就是最好的可能了

 

2008.0130

 

--------------------------------------------------------------------------------------------------------------

 

感懷你所共享的作品與樂曲

從背景音樂的引訴到作品的導覽再至後序的注結

串聯成一篇流暢的細緻

雖然對藝術我乃門外之漢

唯懂於眸粗略品賞

然誠如爾跋文所言

 

意念在相同中

凝結著差異的陌生

孤獨在秩序裡

不斷的尋求

逐漸而緩的寂靜

像古老的開端

在這裡累積

那景物觸動我的心

我心將長存

猶如落葉的歸息

 

我總想萬物於當下心境所感的微祕能量

便是引動彼此相凝通往靈性的橋樑

由你的跋文不禁令我引思感觸

或許在一朵開繁一朵的增生

亦或一朵聽落一朵的逐葉

我們的分享與偶遇

從源流散支的分野之中都綻有相別的異采

又自匯支而聚的類性之裏都裹有同袍一袖的譯相

相觸於一種靈識與感動

相提為一種學習與釋放

都說為幸福與祝福

 

靜園 / 2008.0303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7 - 0 1
 
 
藝門好傑 ─
 
 
關渡藝術節特展
 
 
台北   
 
 
國立關渡美術館
 
 
Dare To Art
 
 
Kuandu Arts Festival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aipei

 

 

 

01+

001

 

 

 

02+

002

 

 

 

03+

003

 

 

 

04+

004

 

 

 

05

005

 

 

 

06+

006

 

 

 

07+

007

 

 

 

08+

008

 

 

 

09+

009

 

 

 

10+

010

 

 

 

11+

011

 

 

 

12+

012

 

 

 

13+  

013

 

展出藝術家

王德瑜  吳銀海  李艾晨  林煌迪  侯俊明  姚瑞中  袁廣鳴  陳建榮  彭光均 潘娉玉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5 - 0 2
 
 
空間的厚度
 
 
台北 
 
 
GALLERY SU
 
 
Premiere Exhibition
 
 
Launch Party    
 
 
Gallery Su, Taipei

 

 

 

 

空 間 的 厚 度

 

 

一種生活中的態度與美感追尋

 

不可見的心靈空間在吳銀海的作品之中有了深刻的體會。藝術家多年來

專注於透過佛法與老莊思想的探索過程中,找尋藝術與生命的終極價值

,企圖在一切講求速度、效率的現代理性思維中,開拓出感性的思維路

徑。在東方、玄祕、抽象以及禪意的畫面構圖上,吳銀海刻意留給畫面

大塊的空白以及夾著看似有機的團塊與線條,在朦朧深淺的空間中,創

造一種動感與源源不絕的能量,彷彿是微暗中的冥冥之光,呈現難以言

說與無法計算的抒情天地,進而營造出形而上的詩意想像與思考空間,

提供觀者自我關照與冥思的機會。

 

胡朝聖 / 2005.1109

 

 

 

01+

001

 

 

 

02+

002

 

 

 

03+

003

 

 

 

04+

004

 

 

 

05+

005

 

 

 

06+

006

 

 

 

07+

007

 

 

 

08+

008

 

 

 

09+

009

 

 

 

10+

010

 

 

 

11+

011

 

 

 

12+

012

 

 

 

13+  

013

 

展出藝術家

吳東龍  吳銀海  陳建榮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5  - 0 1
 
 
南方之星
 
 
灼灼其華
 
 
台南
 
 
藝象藝文中心
 
 
The Star Of South. Bloom
 
 
Art Center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再一切限定之前的實存

 

Arthur Koestler在他的《創造行為》(The Act of Creation)一書中指出

,「創造」具有不同於其他行為範疇的特質,無法使用言語形構去進

一般既定認知的分析,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心靈定然時時在工作,但這個

創造性的心靈什麼也不解說,因為心靈被賦予了超越推理想像的能力,

而創新的東西也遠遠超脫明白清晰的劃分與定位,它一方汲汲於尋找變

異,一方面許多變異又是隨機偶然的,所以在似乎捕捉到些什麼的猶豫

不定中,我們終究無法瞭解它們是如何發生的。然而,若是我們願意承

認,事物出於偶然而在那一刻碰撞出什麼的機緣,的確也可能做出了貢

獻的話,便可以藉由對於一切充要、充分但不必要、必要但不充分,或

既不必要亦不充分的條件的組合排列,做出也許較為趨近的詮釋,也正

是因為「選擇」這個動作是可以被學習的,「可能由於某些組合而成就

了好的作品」也是可以預先被教授的,如此,在一向帶有將事物固定化

、分門別類化色彩的學院內教導「創作」這一個概念,才因而顯得不那

麼突兀。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當代藝術表現的已愈來愈學院化,不但許多創作

者紛紛進入學校傳道授業,擁有更高的學歷背景彷彿也是另一種能立即

判斷藝術水平高下的方法,在藝術與學院新的關連性中,若是學院真的

成為藝術家得以學習創作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誰在教、怎麼教、可以

教什麼等這些基本的問題,便是直接塑造成不同創作氣質、或為符合不

同需求的創作者,甚為重要的關鍵所在。

 

接續著上述的脈絡,我們得已進行言說探討的可能。身為,台灣三大藝

術大學之一,且占有最新成立優勢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在1996年創校

之初,就對系所的規劃、教授的方法,採取了較為不同的思維模式,首

先,是在最低限度的必須上,規劃了基本的以研究所為主的系所,像是

一旦只要兩個數目恰巧為整數,便因為共同的因數「 1 」而獲得關聯般

的,採取一種極為寬闊的想像方式 ( 因為在越多系所數量的狀態下,意

指的是以要求兩個數目必須擁有更多相同的公因數、或公倍數之類的關

係,也就是每個範圍較為狹小  ),於是系所可以與時俱進,不須因為新

文化議題、新的媒材出現,而跟著潮流一再向外劃分範疇,一如Adolph

Gottlieb所說的:「任何有理念的藝術家都會找到實現作品的方法」。

 

於是,就算連看似微不足道的分類方式,其實都轉化成為對於創作的思

考態度,一旦你的舉動需要時時被放在規則下檢視是否逾越了界線,便

會在創作初始形成不知名的小小顛簸,影響著思考的進行,更何況,所

有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分類更不是由一種先必然的連貫所決定的:任何相

似性和區分都是應用初步標準進行適當操作的結果,我們無法限定每一

個範疇與包含這所有範疇的那個東西之間的一種包含和被包含的穩定界

線關係,假設在此因為分類而將某物放置在某個部分,難道我們不能因

為不同的分類方式,而產生不同的劃分結果?或在這個部分發現到其他

所有之物?基於思辨出發並以文字做為藝術創作的作品,到底接近於新

詩,還是與以油畫為媒材,但實則在反詰藝術風格,或甚至是在進行「

非此即為波」的概念辯證更為接近呢?

 

唯有從最細微的感知出發,瞭解自為存在的不確定,實比確定性複雜,

才能一再挖掘到充斥於周遭的矛盾性,並且藉由自身的方法從這些矛盾

初發,提出根本詰問,如此才能聚精會神甚至震懾於正常生活中的空間

和事物,將我們長久居住卻不加留意的,重新呈現給我們。第一屆的校

友聯展,我們先行選列出吳東龍、吳銀海、吳耀東、陳志揚、楊力州、

楊彩玲、蘇小夢等七個人的作品,以作為一種切入南藝藝術樣態的途徑

,同樣的,這樣的劃分不會是絕對的,南藝的風格也仍是一個尚未能清

楚捕捉的進行式,我們極力避免被視為列舉的指示線索,因為我們仍是

相信大量的可能秩序片段都存在於不規則事物的毫無規律之中,只希冀

能以這樣的一個平台,藉著持續地呈現以積累出一種厚度,試圖更趨近

於我們也十分有興趣的,究竟有沒有南藝風格的存在,可以被化約成何

種面貌,又應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種種諸如此類的疑問。

 

高子衿 / 2005.0500

 

 

 

01+

001

 

 

 

02+

002

 

乾淨的白底上,層次分明地留下了極富個性或情緒的草草逸筆,並伴之

迸發以隨手可得的原色色彩,看似有如當下心境的即刻闡述,然而卻是

較接近純粹繪畫的那一層面:在創作過程中讓創作元素自由觸發,以避

免過多的思慮、斟酌所造成的停頓或滯塞。

 

在吳銀海的作品中,不僅是畫面上由抽象線索構成和偶一洩漏的豐富表

情,傳達出一股力度和敏銳,畫作題目亦饒富詩性,似有指涉但實無一

定要是什麼的文體特色,不但與其畫作質地相符,更增添其無窮的憶想

境地。

 

高子矜  /  2005.0528

 

 

 

03+  

003

 

展出藝術家

吳東龍  吳銀海  吳耀東  楊彩玲  蘇小夢

 

 

 

默 然 的 消 息

 

 

微笑

        凝思

                在每一個生命的姿勢裡

                       以各種角度

                               發現並流露著情感的泉源

 

                                               在「默然」所發出的消息中

                                                       存在

                                                               似乎已獻上了每一個喜悅

 

                                                                            2002.0512

 

 

 


------------------------------------------------------------------------------------------------

 

 

冷塑中的溫柔

 

自硬冷中

抽離出柔的細膩

以尼采充斥

生命黑白色澤

以梵谷回歸

生命染後原色

加深藝術相間與我的厚度

於空間迴廊上陳列  編排

我的影與我的執著

灼其華

相燃在意象中的薪火

我的光

聽於聲

解放在心靈中的開拔

你的鑼

 

震撼    喘呼

於彼此唇齒間的鼓動

蔽掩空寂

精神裸露

 

從你的靈觸觀得此一迴廊的震撼

將我從壓克力的冷硬中

抽離出柔的溫暖

很美的感動

又是另一種生命的迴響

 

ROSE / 2007.0113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4  - 0 1
 
 
解碼城市
 
 
嘉義市立博物館
 
 
Decoding City  
 
 
The Museum Of Chiayi City

 

 

 

 

自 在 與 真 誠

 

 

在繪畫上,每當我們預先決定怎麼做時,結果卻是無法充份的活動開來

,因為有了先前所做的決定,於是我們會刻意的去模仿,並且控制自己

。所以不論是完成或未完成的,一個經由觀念所主導的藝術,對我而言

,最終都是不完整的,因為個人並沒有完全的投入在當下裡面。

 

了解念頭和情緒的本質,讓意識在一切的行為當中變得清晰而持續,並

且為一個純粹而非概念性的顯露,做一種基礎的關懷。這是一個探索和

覺醒的旅程,也是靈性繪畫的意義所在,因此不論其最後的結果如何,

至少我們真實保有了自在與真誠的能力。

 

2004.0615

 

 

01+

001

 

 

 

02+  

002

 

展出藝術家

王文志  王以亮  王德合  吳銀海  陳介一  陳菁繡  鄭建昌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3 - 0 1
 
 
裸在空寂裡
 
 
嘉義鐵道藝術村
 
 
五號倉庫
 
 
The Nude Of Emptiness,
 
 
No.5 Warehouse,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Chia-Yi

 

 

 

01+

001

 

 

 

02+

002

 

 

 

03+  

003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1 - 0 1
 
 
SURFACE IS
 
 
DEPTH ,
 
 
NOT  EXPANSE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

 

 

 

Surface is depth, not expanse / giulio angelucci

 

In the banality of a happy ending, one of the duelists yields and the victor, in losing hid adversary, kills his “Own” antagonist embodied in the figure of the person against whom he was fighting. On consideration, now that the great cloud of dust caused by the fall of the Wall is dissipating and everyecho of the clamour engendered by the fall has quietened dow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hadow antagonist of our Western civilization re-evokes Mao Tse Tung’s aphorism on the two halves of the sky. Along with the Iron Curtain, the possibility suggested by thedemarcation line marking a place which was beyond what is our “Own” also vanished:

 

But the sky is depth, not expanse.

 

The deep sky of certain obsessively fine days (full of a clear and intense luminosity, outside any seasonal definition) could be described as “enameled”. The adjective refers to certain old goldsmiths’ enamels, obtained with the inclusion of opaque material whose glazing -rather than volatility – confers mineral compactness, hardness and thickness. But the resulting abyss of light and colour is not within the fused substance, it is as if it were extracted and concentrated in the infinitesimal thickness of the reflective quality of the surface. In the same way in which theshining light of Stanley Kubrik’s film The Shining allows the main character – fully and deeply – to move blindly through the snow-covered labyrinth, his pursuit of the dark is illuminatedby surface gleams which are instantaneous and crystalline.

 

What else can be said of the imagined idea that is being propose here, which resides and breathes in a space with no thickness or content, with no thought or psychological sense? The soulof the West consisting of the superimposition of “feeling” romantic over “seeing” in perspective, finds inconceivable the idea of a sensibility that has historically been WITHOUT these things. But in accepting this idea of the East as the vertigo of the unthinkable (without cautiously turning one’s eyes away and without giving in to the seductive headiness of holiday exoticism) one discovers in it an unexpected workability.

 

In the world which has been globally reduced to its own half, where walls no longer separate from anything and where no distance exists between us and the impossible, the “beyond what is our own” seems to make a return in the possibility of a future natural condition, to be won back beyond the hopeless demise of the original inheritance which was founded by the explorability of the world.

 

Having lost the original Principle(the created world), the anxious vagueness of an infinite recreation establishes the only possibility (and therefore the absolute necessity) to constitute countriesand worlds upon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ossible.

 

Countries and worlds to create, not to explore. Thus they are places of projection, unconditioned screens, mirrors which exclude all presupposition.

 

And they air also enameled surfaces: intense, deep, indifferent to all definition.

 

I believe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interest in this exhibition lies in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training of Wu Ying-Hai and Chen Wen-Chih, both Taiwan Chinese, both little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ld.

 

Descending from the teachings of Hsiao Chin and from the cultural meditation in which he evolved, their work creates a compatibility between western aesthetic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iental imagination. For this precise reason it provides exceptional access to that WIYHOUT of psychology and space that would normally be inaccessible to us.

 

It is therefore possible that, notwithstanding th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motivations that Wu Ying-Hai allows in his work (and beyond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which feeds it), his painting offers a germinal and assertive quality, a full plausibility of the the world creates it. This is an ethical factor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act that this quality dwells entirely within the format, the material and the system of the painting. What this quality determines and prepares excludes – at least to our eyes – every metaphorical and gestural insinuation, every possible reference to a content and to an existence which is outside the image and which precedes the painting.

 

Younger also in chronological terms, Chen Wen-Chih, for his part, proposes explosive images of scintillating and playful mobility. His luciferian kaleidoscope promises an endless performanceof shapes, colours and stories. It produces a joyful intrusiveness (it has been called “A Utopia of the heart”) that makes the painting ingo the myth of variety, of challenge, of lightness, of seduction, of mirth and of wonder. It is able to float zestfully upon darkness, to slide vivaciously into the heart of conflict and to emerge sensullly from anguish. It manifests itself. It is tragic and optimistic, like the tireless eternity of play.

 

As Wu Ying-Hai proposes ‘concave’ painting, so Wen-Chih offers ‘convex’ painting.

 

The figure of the len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se two opposite types of surface is the introductory metaphor of the exhibition. Look at the painting. Not in order to reform the world, but to recreate the imagination.

 

(translated by paul bowley)

 

 

 

01+

001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外圍

 

 

  

02+

002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外圍

 

 

  

03+

003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外圍

 

 

  

04+

004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外圍

 

 

  

05+

005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工作室

 

 

  

06+

006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

 

 

  

07+

007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

 

 

 

08+

008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

 

 

  

09+

009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

 

 

  

10+

010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外圍

 

 

  

11+

011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工作室

 

 

  

12+

012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工作室

 

 

  

13+

013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工作室

 

 

  

14+

014

義大利 MC PIAZZA DELLE ERBE PRIVATE ART GALLERY工作室

 

 

  

15+

015

開幕茶會

 

 

  

16+

016

開幕茶會

 

 

  

17+

017

開幕茶會

 

 

  

18+

018

開幕茶會

 

 

  

19+

019

與策展人合影

 

 

  

20+

020

與蕭勤老師合影

 

 

  

21+

021

與畫廊主人合影

 

 

  

 22+  

022

與畫廊主人合影

 

 

 

訪  客  留  言  

--------------------------------------------------------------------------------------------------------------

 

 

藝術家您好

一個迷思請教您

像是以前的半自動性技法表現

與像您與蕭勤、陳世明、阿卜極等藝術家

以道或禪為創作基本

和所謂的繪畫性

綜觀三方面是否有同屬性質?

感謝您  祝好

 

/ 2007.0907

 

以形式上來說多少會有些相同

但是出發點不同

 

自動性技法是以技巧為導向的

嚴格來說是一種想要由表層進入內在的一種方法

但以實際情況而言那並不容易

因為藝術家並未能真實的進入那個狀態之中

只是以頭腦思維邏輯為取向的創作行為

最終還是不能逃脫於形式的局限

而只能停留在形式理層

但作為一種過渡

卻是創作上向精神領域試探的可行方法

 

佛、道、禪是以靈性為基礎的實修

真實達到心性的深層智慧時

理解了萬事萬物的道理

才能沒有疑惑於所有技巧和非技巧的東西

因為沒有了能夠分別的心

事物都能安住融合為一炁

當下的時間感才會減少

點、線、面的思維也會被抽離

內在成了外在

外在也是內在

肉身與靈性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質理

由此心力的發射

生命質能轉換於無形的時空

肉身的思維會越來越不明顯

一切則以最高的法性為自然

 

靈性系統與不同時空的本質相連結

不管是以直接或是直覺性的方式傾向

呈現的都是一種啟發性的學習

在此

創作成為一種修鍊的手段

作品則是過程中遺留的痕跡

繪畫已不再是繪畫的時候

也就沒有繪畫性的問題了

 

2007.0911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下載

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0 - 0 2
 
 
任意門
 
 
台北 
 
 
郭木生文教基金會
 
 
藝術中心
 
 
Gate of will,
 
 
KuoMu Sheng Foundation
 
 
Art
 
 
Center, Taipei

 

 

  

01  

001

 

參展藝術家

吳銀海  陳建榮  陳文智  詹士泰

 

 

 

任 意 門

 

小時候,「小叮噹」是我最喜歡看的漫畫,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小叮

噹的可愛造型,卻是小叮噹的萬能百寶袋,以及當中的種種工具和時

光機器,對一向愛好自由的我來說,假如我也有一個「任意門」,我

便可以穿越它,穿越時空,到任何一個我想去的地方。

 

用「任意門」做為展覽主題,做為藝術創作行為的象徵,我將焦點放

在創作者在作品中對於時間觀和空間觀的掌握,以及穿插在作品中對

於時間感的體驗,或是觀者如何透過時間和空間的意象來瞭解作品,

而將自身的生命經驗與作品連結,感受新生代創作者對於時間和空間

的新詮釋。

 

若以科學的目的論來探討,經過實際的測量,時間和空間,將轉換為

數據化的呈現,人類心靈透過這樣的事實而能對兩者具體的掌握;然

在藝術範疇中,就創作者而言,時間可以是物質性的,心理性的,空

間可以是固定的,或是毫無邊際的,以「任意門」的想法來看,創作

者如何以作品來看待精神與物質,對於作品中所隱含的時間觀和空間

觀,在創作者中有什麼樣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就觀者而言,時間和空

間,是對於作品的想像思維與視覺理解上的交集所在,觀者穿越展覽

的任意門以後,如何以更絕對的精神態度來面對物質性的藝術作品,

以邏輯性的思考模式來面對抽象藝術的精神層次,當中的矛盾點,從

以下對於創作者的作品觀察來做一體會。

 

心觀過程的回歸

 

「任意門」的存在,逼使創作者以絕對高雅的姿態迎接藝術創作,等

待個人生命體驗到了一個階段,身心狀態都已準備好了,創作者才願

意開啟門,願意穿越它,創作者甚至已經可以掌握門外的時空世界,

熟捻門外的風景,唰一聲,「任意門」被開啟,畫筆落下的瞬間,即

刻的視覺衝擊是令人摒住呼吸的剎那,強調同時性的體驗,是精神的

絕對凝聚。

 

純粹是時間,經過精煉的,被蒸餾出來的,改變了本性的時間,沒有

任何特性,甚至連塵埃也沒有。

 

圖像沒有任何具體的意涵,是心觀過程的回歸,自我觀照後希冀解脫

心靈的純粹意識,畫面的精髓實已超越物質性的框架,而轉化為自我

實現下的精神合一。

 

大環境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新時代的創作者必須以更快的生命速度

回應這個世界,可以感受到,在創作的理念上,時間和空間早已不成

為創作者的束縛,作品呈現的卻是更多自身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深刻感

受力,而創作者在穿越「任意門」之前後,面對「任意門」的生命態

度,我看到,屬於台灣藝術環境下,無限可能性的後抽象性精神。

 

吳品萱 / 2000.0701

出處 / 藝術觀點雜誌第七期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0 0 – 0 1
 
 
靈性發燒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Spirit Burning,
 
 
Red Mill Gallery, Vermont 
 
 
Studio Center, Vermont USA

 

 

 

如果這宇宙真的有絕對零度的話

那麼銀海的作品將是逼近在零度的邊緣

在逼近的時刻

或許以一眨眼的功夫來衡量那種決定性的生命感

都已是那樣地微不足道了

 

陳文智 / 2000.0500 

 

 

  

01+

001

靈性發燒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02+

002

靈性發燒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03+

003

靈性發燒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04+

004

美國

VSC 工作室

 

 

 

 

內 在 空 間

  

 

  許是那一份空寂感

  離的凝視已成了焦距

  靈的原鄉總在眼前幻化

 

  燒的靈性,使靈性了發燒

  內在到外在,感性與理性的美好波動,都刻藏在微微的風裡;互通

      有無,也交感了心靈。

 

2000.0114

  

 

 

 

--------------------------------------------------------------------------------------------------------------

 

 

05+

005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與國外藝術家合影

 

 

  

06+

006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與國外藝術家合影

 

 

  

07+

007

美國

VSC 工作室

與同期藝術家合影

 

 

  

08+

008

美國

VSC 工作室

與同期藝術家合影

 

 

  

09+

009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

 

 

  

10+

010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外圍

 

 

  

11+  

011

美國

VSC RED MILL GALLERY外圍

 

 

 

 

 

--------------------------------------------------------------------------------------------------------------

 

 

藝術家您好

請見附加檔

這是去年的作品

想請教您看過後的感覺想法

其實有時候自己易陷入某種無形束縛

所以會想請教別人

謝謝您囉

感激不盡

個人覺得藍色能把自己的內在感覺傳達出來

只想把所有內在感覺藉由動作紀錄在畫面上

筆觸線條非具象的描繪

 

/ 2007.0901

 

 

有時候在創作的當下

把自己放空

不急著找答案或預設任何立場

這樣的經驗

會讓我們潛意識的爆發

在所有的不知不覺中展現出來

 

創作不單純是好壞的問題

這樣的二元對立都能超越

好比每一件事情的進行都有他的價值

至少對於個人而言

我們的態度將付予這個價值的高低

階段中的感受亦是要讓我們更清楚於真相

而能還原於真實

好的走向壞的

壞的也會趨向於好

而我們正是由於這些不同情況下的體會中成長

慢慢昇華

驀然回首時

所有的差異性及敏感度自然出來

而這樣的改變是自然而然

非是人為刻意的主觀

其中的因果關係也會了然於心

而越來越歸於中心了

 

如果把藝術當作問題來解決

那會讓我們容易陷於當下的執意而落於無明之中

畢竟那只是形式而已

形式的本質來自於心

有了這顆本心

當下的境都能安住於心

畫面由意而出

將能敏感於所有的周遭

而形式也會在適當的時機以更好的方式

再度饋返於心

如此心與形循環不息而生健

色空兩全於兩忘

好比我們登上了絕頂

過程中的諸多分別和不同感受就會自然息滅了

俯視之後  原來一切都是微妙

……

 

2007.0903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下載

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9 9 8 - 0 1
 
 
吳銀海抽象繪畫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Wu’s Abstracts,
 
 
Taipei County Cultural
 
 
Center,   
 
 
Taipei County

 

 

 

大P2221800+  

遙想曠野

 

 

  

大P2221803+  

遙想曠野

 

 

 

遙 遠 一 方

  

如   雨後的晨曦

       如   薄霧的清晨

              此   嫻熟的遙遠    寂風中

                     不   暫停歇

                            直   入永恆   

 

------------------------------------------------------------------------------------------------ 

  

 

大P2221779+  

靜土

美麗的孤獨

 

 

  

大P2221783+  

靜土

美麗的孤獨 

 

 

 

靜 土

  

 當   時間拉開了距離

        

                從   寧靜中移除了多餘

                       彼   岸的手

                              已   輕輕  撥弄  我的心弦

  

  這   裡的寂靜

         於   

                於   

                          波不興的淨土

                               生   

                                      至   美的孤寂        

 

------------------------------------------------------------------------------------------------ 

  

 

大P22217740+  

至美的追逐

 

 

  

大P2221833+  

沉默的距離

 

 

 

沉 默 的 距 離

  

美   麗無形的虛空

          兩倆同樣的心上 

              和   我在平行裡生長 

                     在   根本的合一裡      相  同 

 

 我   試著連結

        閃    

               那   一絲的牽引     觸  及

 

 推   移平行於平衡間     縫  合

          為那 永恆的    印 記 

 

------------------------------------------------------------------------------------------------ 

  

 

大P2221811+

寧靜  音階

 

 

------------------------------------------------------------------------------------------------

 

 

精 純 化 空 間 之 美

  

吳銀海是當前台灣藝壇中具有潛力及未來性的新人。雖然目前他還在

藝術學院就讀,但已獲得今年文建會及北美館主辦的第八屆國際版畫

及素描雙年展的銅牌獎。此難能可貴的成績,得力於平時的努力,憑

藉著課內外積極主動的研習,他進入了抽象藝術的領域裡,開闢出如

魚得水的揮灑天地。透過精益求精的耐力及執著,探索到了以簡馭繁

的奧妙。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塊形,務必提煉到相當高的精純度,

並能精確的落置在最適當的位置,使之與空白的背景空間產生微妙的

虛實相生的能量。抽象畫是不需要過多文字詮釋的,但我堅持入流的

抽象藝術是專業精英的情感流露,吳銀海的創作,正提供了最佳的印

證。

 

林惺嶽 / 1997.1229

出處 / 吳銀海抽象繪畫作品集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大37090001+

遺落的飄渺

 

在吳銀海的創作裏,「空靈」一直是個重要的主題,畫面中的空白與

靜謐就像條引線,寓意著深蘊的精神意涵,與對生命的靜默觀照。

 

 

  

 大37090002+  

漂浮 

 

 

  

大37250006+

 

 

  

 大37250012+

空靈

 

中華民國吳銀海的 ( 空靈 ) 藉著炭筆,成功利用留白來表現富有詩意

的空間,極具中國彩墨趣味。畫面被幾個圖像所區隔,佈局簡潔,用

色淡雅,令人產生無限暇思,觀之頗有開闊之感。作品主要特色是將

其簡單抽象的構圖,置於既合作又緊湊的關係之中,並在作者細心安

排之下,傳達了禪境的空靈及器色細微的變化,或許此即作品名為 (

空靈 ) 的原因吧!

 

台北市立美術館 / 1997.1227

出處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 作品集

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

 

 

點 線 面

  

點線面本身就是宇宙,就是生命。

 

訊息也許是相同的,但動機不同,在於現象,或是本質,是對於生命

閱讀方式的不同。

 

點線面成為我們可以移向內在的點,在一個極緻、單純的畫面,眼睛

以及它的活動將會停止,思想也會停止,或思想過程趨於停止,剩下

的只有觀照,那麼我們就比較能夠接近自己的中心了。

 

移動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由客體A移動到客體B,這是外向的移

動,如果將這種活動停止,眼睛就會由外在客體跳到內在意識,

它們會開始向內移動。

 

在創作的過程中,是由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走向投射假定的世界,並

以藝術的假定性反應出生活的真實性。到最後藝術行為本身超越了主

客觀的東西,進入了實相存在,這是一個沒有分裂,沒有時間性,整

體合一的世界。

 

1997.1229

出處 / 吳銀海抽象繪畫 作品集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

 

  

 大37250015+

無限迴復

 

  

 

 大37270015+  

無限迴復

 

 

  

大37270016+

無限迴復

 

 

 

靈 感 的 地 方

  

心  

在   虛幻的高度裡

       於

  靈   感的痕跡

  靠   近的地方

  探   索著

  虛   無   與  交界

 

抒   

       平   行  於遙遠    垂懸

       於   古老而孤獨的歌聲中

              微    

 

逐   漸清晰的

再  次   隱逝

 

默   

無    之中  

 

------------------------------------------------------------------------------------------------  

 

 大P2221815+

極地曦空

 

 

 

孤 峰 的 可 能 性

  

  一   切   的一切

  在   極靜中

         都   化為了沉靜

 

 雖   

        理     依舊是  曖昧如冰

               孤   

                      距     天界      還   很   遠

 

  

        我   仍將

               仰     極  處

                         沉默相約

                              再   

                                     升   起自己的可能性  

 

------------------------------------------------------------------------------------------------ 

  

 

 大P2221823+

 

 

  

 大P2221827+

 

 

 

古 老 的 遺 忘

  

有   一抹

 

淡   淡的  遺忘

       在   古老的單純裡  遺忘

              在   空氣中  遺忘

 

遺   忘   在永恆的 煙霧

       遺   忘   在渾沌的 舞台

              遺   忘   在遙遠的 遙遠

 

遺   忘……

 

遺   

       在

             遺   忘裡  遺忘  

 

------------------------------------------------------------------------------------------------ 

  

 

 大P2221842+

起承轉合的冥想

 

 

  

 大P2221848+

起承轉合的冥想

 

 

  

 大P2221853+

起承轉合的冥想

 

 

  

 大P2221854+

起承轉合的冥想

 

 

 

天 堂 的 角 度

  

線   

       以   天堂的角度

              重       過去和未來

 

念   

       在   畫中

                                              解      世界 

 

------------------------------------------------------------------------------------------------ 

  

 

 大P2221754+

一切都在擴大

美麗的初始

 

 

 

一 切  都 在 擴 大

  

在  微密的光芒中

      流  動著無垠的靜謚

 

於 

      終  點  和死亡

 

結  束和開始的相似之間

      逐  漸  傾斜

 

踩  著餘音在階梯上

      只 

            一  切都在擴大的美麗初始  

 
  ------------------------------------------------------------------------------------------------ 

  

 

 大P2221748+

時空的眼神

 

 

  

 大P2221751+

時空的眼神

 

 

 

時 空 的 眼 神

 

渾  沌以來

      我  用思念度量渾沌

            宇  宙的初始

                  輪  迴的依歸

                        交  結出時間與空間的想望

                              此  鄉愁的座標

                                   是  如此一個精心的遺忘

                                         好  似時間的碎片

                                               不   推移

 

 

搖  擺的靈魂是憔悴的曇花

      於  虛無中交界著不斷尋求

 

然 

      開 

            然    結束   

 

------------------------------------------------------------------------------------------------ 

  

 

 大P2221691+  

黎明之前轉折之音

 

 

  

大P2221694+  

黎明之前轉折之音

 

 

  

大P2221704+

黎明之前轉折之音

 

 

 

黎 明 之 前    轉 折 之 音

  

  有一份沉默

        著瓦解的過程

              性的遺留在無聲的深

                    帶著虛空粉碎了視覺

                          零的上下  搖撼著遠古

 

 

        了悅耳的  飛昇

              方式的散亂  凝固了無數

 

                    後的那個

                          久的永久

                               黎明之前

                                     折之音  

 

------------------------------------------------------------------------------------------------ 

  

 

 大37100001+

靈境

 

 

  

 大37100002+  

靈境

 

 

  

大37100004+  

靈境

 

 

  

大37100005+  

靈境

 

 

 

訪 客 留 言 
--------------------------------------------------------------------------------------------------------------

 

藝術家您好

請教您一個比較型問題

像您作品有適用於展覽場的大尺寸

與早期小尺寸作品

若以現代創作的觀念看

尺寸是否還會影響所謂創作的表現

小尺寸是否還為素描階段?

謝謝囉

祝好

/ 2007.1001

 

在初入藝術的時後

也曾想過同樣的問題

直覺小尺寸是比較偏向素描階段的習作

大尺寸才是真正的作品

後來

隨著時間的荏苒

內心的明白

這些問題好像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藝術的核心是什麼

 

尺寸這個東西

可大可小

它是如何影響繪畫的過程

也許一般人會將小尺寸當作素描

或是較容易完成的作品

是屬於思維性的產物

而大尺寸則更多是身體的投入

是屬於全方位和全肢體語言

可是就以實踐者而言

最好能夠期許自己有個不同的想法

 

氣功和禪坐有何不同呢

禪坐在靜中有動  由靜生動

氣功在動中求靜  動靜自然

靜與動是不能分割的

就如同理性與感性一樣

尺寸的道理亦同

大而無外而形空

小而無內而心空

 

他們真正的分別

似乎存然於一心

但就以創作而言

大中小的尺寸都必須去經歷

他們都是完整的作品

除非創作的行為沒有在當下

 

一切都是在當下

沒有草稿的過程

草稿只是一種相對比較的說法

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法取代的事實

現在的你已不只是過去的翻版

亦不單純是未來的延伸

未來和過去都還是在當下

 

以當下立演

總劫過去和未來

讓思維明清自在

身心才能趨於無礙

 

再來以展場的實際狀況做考量

作品是必須與環境對話的

無論是融入、對立或是折衷主義

只有清楚自己的作品才能選擇適合的展場氛圍

此時也才有體相

和尺寸大小的思維

只要放對地方

就算是一張白紙也能彰顯他的價值

 

2007.1006

 

 

  

32

001

 

 

  

33

002

 

 

  

34

003

 

 

  

35

004

 

 

  

36

005

 

 

  

37

006

 

 

  

38

007

 

 

  

39

008

 

 

  

40

009

 

 

  

41

010

 

 

  

42  

011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心將長存

    如落葉的歸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同意,請勿任意

下載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0 1 2 - 0 1

 

 

後現代之後的新藝

 

術精神性

 

嘉義

 

泰郁美學堂

 

嘉義大學蘭潭館

 

鐵道藝術五號倉庫

 

 

New Spirituality In Post

 

 

Postmodem Art

 

 

The Gallery In Main Library

 

 

On Lantan Campus

 

 

Arts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Taiyu Beaux Arts

  

 

--------------------------------------------------------------------------------------------------------------

 

 

策展論述

 

文本經驗論的缺失

在文本主義掛帥的意義世界裡,

解構理論揭示作為真實之再現的符號系統內終極意義的不可能,

使意義失落與本質淪喪之時代隨之降臨;

人被邊緣化為語言的創造物,缺乏主體性內容。

文本固然缺乏本質亦無中心,但是符號作為真實的再現系統,

原初就不能等同於真實。意義確實侷限於符號系統的限度,

但再現系統與真實本身卻不容混為一談。

是以即便再現內容再怎麼缺乏終極性,

亦不足否定真實自身的終極性內容。

 

人類不只是符號的產物,也不只是經驗象限的存在;

人有其先驗維度,且人類心靈絕非文本一手所形塑。

從針對視知覺中存在著先驗形式,

與自有形式意志的「完形心理學美學」實驗、

到強調集體無意識原型源於遺傳性先天心理模式的

「精神分析美學」在心理學與人類學上的論據、

再到主張意識流的主動指向性,

與原初感知覺的優先性與首要性的「現象學美學」,

皆再再驗證了人類心靈絕非經驗主義者所稱之被動性的白板

人類心靈自有其原初天賦的先驗形式與本質內容是不容置疑的。

是以後現代之文本經驗論話語對於人類心靈的見解,

明顯地顯得虛誇而言過其實。

無論是文本主義或經驗論不僅不能,

也不足以涵蓋人類生命經驗的全部內容。

 

理性與非理性(irrational)零和對決的困境之外

精神是藝術家首要的創作工具,所以精神態度最為重要。

以往藝術對藝術家而言是一種達到精神目的的物質手段。

在經驗論的相對主義的大纛下,

多元主義將藝術從社會責任的層層束縛與約制下徹底解放,

同時也賦予藝術家至高無上的自由-fair games, anything goes

傳統之藩籬與規範的瓦解,

選擇的氾濫不僅使藝術傳統分崩離析,

也使產生歸屬感信仰體系崩解。

而當任何事物皆可被認定為藝術時,

其實藝術就什麼也不是了,遑論藝術目的何在。

 

回顧過往,藝術作為世界的道德良心,

有其固有之精神價值與本質形同宗教,

藝術家亦常以社會的心靈祭司與導師自居(Gablik, 2004)

Cousins(1996)指出人類心靈最深層的核心乃精神性,

透過精神性超越之向度人們經歷終極的真實。面對現代主義與後現

代主義之理性與非理性文化的零和對決的困境,

具超越性向度的精神性內容此刻適足作為人類心靈另類的救贖之

路。藉其超越理智與本能面向之生命整全性視野與思維,

可為處於嚴重撕裂、殘缺不全的後現代人類心靈開闢新徑,

脫離自我救贖迴路的盡頭而重獲新生。

 

具超越性意蘊的新藝術精神性

西方現代主義之先驗主體性話語因染有歐洲中心論的色彩,

致使現代藝術連帶也難逃後現代主義差異思想的無情撻伐;

雖然把歐洲地方化的確有其必要性與正當性,

但單就主體中心話語上的偏失,

蠻頇的全盤否定現代藝術的精神性內容與心靈先驗自明的內容,

而致使先驗內容終結與終極意義破產,

也難怪後現代文化會視符號系統為人類面臨的唯一現實。

 

符號系統真的是人類面臨的唯一現實?

符號作為意義的載體無法迴避意義生產上不確定性的干擾?

因此藝術作品中終極的澄明之境永遠無法抵達?

按照文本理論的內在邏輯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可是,

難道我們這個世代的藝術果真就注定要永遠身陷於歧義、

誤讀的泥沼?對於再現內容的誤讀確實難以完全避免,

但是因此斷定作品底蘊的澄明之境無法抵達未免過於武斷。

「後現代之後的新藝術精神性」展覽的策劃,

即企圖反思後現代文化之符號系統與其限度,

期盼藉由恢復藝術底蘊的先驗維度-

精神性的超越向度與終極價值,

使藝術作品的意義生產擺脫後現代主義文本理論「不及物的」

迴路的囹圄,直指物自體(自明的心靈內容),

以重新開啟塵封已久的藝術與真實之間的對話與相互映射。

若說這種企圖重燃藝術表現的終極底蘊與超越性向度的企圖,

為當代意義混淆、目標不明的存在性境域,

增添點「新意」似乎並不會太言過其實。

 

圖像語言之直接性vs精神性超越向度之自明性

任何時代的純粹的藝術都是由一個基本特質統合著-即靈魂

對於作為精神性之超越向度的載體的形式語彙之探求,

為展覽策劃過程中的另一關鍵性議題-對於西方現代藝術對於精神

內容之形式載體的限制(在抽象語彙上的偏執)的超越。

是以在展覽作品的挑選,

主要鎖定在作品底蘊之超越性訴求的面向,

而非形式語彙的類型。

企圖在展覽的整體意象上經營出超越性精神向度的共同特徵-

簡潔、內斂的造形基調,

以及儘量壓縮作品精神性訴求蘊含著區域文化的精神面向與話語辯

證。

 

藝術曾是公認的世界性語言

作為溝通交流的功效不亞於文字。早在文字符號普及前,

具象徵性指涉的圖像語彙已被廣泛地使用。

圖像語彙對於觀賞者的直接渲染力,

遠非以理性為主體的語言再現系統所能企及,

特別是對於文字難以言說之精神本質的自明向度。無可諱言,

作為心靈溝通界面之圖像語彙是有其基本條件的,

特別是對於純化傾向之造形品質的要求-

相對簡樸與純粹的造形性。

純化傾向之造形品質由於較不具物質性,

能更直接地召喚精神性超越向度,

而與自明的心靈內容相互輝映。

 

參展藝術作品強烈地表現出對於棲身於不可撼動的精神世界之嚮

往,與激活人類心靈的深度共振之企圖,

所形構成之豐富的創作面向,

適足以提供圖像語言之直接性以及精神性超越向度之自明性,

相互映射與交流滲透的例證。

參展藝術家雖然在形式語彙上各有所長與堅持,

然而在超越之精神向度上的聚焦,

卻使展覽的豐富度與深度因此獲得延伸。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計有:李德、葉世強、楊元太、霍剛、

陳正勳、顏頂生、周沛榕、黃志能、吳銀海、與陳俊華等10位。

 

結語

結構語言學在意義生產上,

以符號間之差異性取代符號與意義間之本源關係,

埋下了當代文化表意系統裡意義變亂的禍源。

儘管詞語意義上的歧義並非文本理論的發明,

但是從其對於差異意識的態度,

已預示了當代文化意義之終極性以及意義生產的核心機制之浩劫的

無可迴避。

 

雖然心靈裡自明的超越精神性向度,

並未因文本理論對於意義世界的撼動崩解,

但是具備終極關懷視域之精神性的超越向度,

卻因此在當代的意義世界裡處於妾身未明的窘境。綜上所述,

雖然符號系統並非人類面臨的唯一現實,

但是失落之精神視野的恢復,與新時代藝術精神的探求,

對於內在目的模糊之當代文化其正當性與迫切性是無需贅言的。

 

周沛榕 / 2012

 

 

大DSC01494+

001

開幕茶會

 

 

 

大DSC09077+

002

多元的身影 - 只為那瞇樣的焦距。

 

 

 

大DSC09107+

003

微觀與靜候

 

 

 

大DSC09170+

004

默然的果實;安靜而低調

 

 

 

大DSC09172+

005

黑白的過渡;是一種詩意

 

 

 

大DSC09199+

006

光透過清色的玻璃,強烈的斜映在灰濛的白牆上,帶來了幾何的指示,

和抒寫展開對話。

 

 

 

大DSC09229+

007

透光的引帶,相映於更遠的孤獨

 

 

 

大DSC09289+

008

乾淨的迷濛引露著透朗明確;微氳的散漫有著灰調低吟

 

 

 

大DSC09293+

009

在微光透視的地方;一種向上的力量。

 

 

 

大DSC09300+

010

十字幾何的S型光影,螺旋式的生命印記,以低調明確的方式,懸接抒寫的旅

程。生命的美好;來自那最終的自旋。

 

 

 

大DSC09315+

011

另一種單純

 

 

 

大DSC09323+

012

靜謐的動能 - 與光巧遇

 

 

 

大DSC09333+

013

浮光以掠影的方式,漂泊在作品的細微處。

 

 

 

大DSC09364+

014

承載著十字的救贖,光以螺旋的方式連繫著正反、及相對之物的所有微細。

 

 

 

大DSC09369+

015

周沛榕與國外藝術家

 

 

 

大DSC09441+

016

暖調是此間的主角 - 靜謐的火紅

 

 

 

大IMG_3288+

017

 

 

 

大IMG_3431+

018

觀李德作品

 

 

 

大IMG_3469+  

019

與菁繡、俊華、林醫師於泰郁畫廊。

 

參展藝術家

李德 吳銀海 周沛榕 陳正勳 陳俊華 黃志能 楊元太 葉世強 霍剛 顏頂生

 

 

------------------------------------------------------------------------------------------------

 

 

.

 

   果有種客觀的藝術

            不是來自頭腦

                   能夠讓你靜心冥想

                          潛移默化中改變那個親近的人

                                 將會是什麼

 

     果能被一種寧靜包圍

            覺一種和平的降臨

                   有揮之不去的夢魘

                          有內在的瘋狂

                                 將會是什麼

 

  當   真實存在了然分明

            性正被凝視時

                   些東西是否已經萌生

                          些東西是否正在消失

                                 又是什麼

 

         被遺忘了


   2001.0424 

 

 

 

 

訪 客 留 言 

--------------------------------------------------------------------------------------------------------------

 

藝術家您好

 

想請教您

您的作品主調幾乎是黑色

請問在作品中有特別意義嗎?

是否為傳統東方精神象徵 ( 墨色 )

謝謝囉

祝好

斌 / 2007.0928

 

每一種顏色都有其普遍的意義

但這並不能代表藝術的真正意涵

因為每個人對於色彩的概念是來自於客觀環境及主觀心理所影響的

顏色的意義可大可小

一切

還是自由心證

 

黑色是一種單純的顏色

在白紙上更顯敏感

他像是白色的觸媒

兩者互相提醒  提讓

黑白的對比亦較少有情緒的影射

這是我選擇他的主要原因

但每一種色彩都有其波長

在視覺上相對於個人心理所產生的感受亦不相同

我並不想因顏色而限制了自己的繪畫

隨機採樣也許更能符合我的狀態

 

精神靈性的感覺當然是在某種色彩及調性下較容易達成

但是達到並不是真正的目的

有條件的達到並不是真達到

一直停留在某種感覺上

反而是件危險的事

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慣性和執著的力量

 

不受色彩的限制

才能造就更深廣的視覺性

 2007.1002

 

 

後記

 

2012國立嘉義大學「後現代之後的新藝術精神性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宗旨

有關後現代主義終結的論點已引發諸多關注與討論,並且認為後現代之後的新

派典即將到臨。後現代主義,繼現代之後,以拆解現代主義中邏各斯中心論的

思想傳統為基礎,藉由符號(語言)與文本解構的策略,揭示終極意義與真實

的不可能;一方面希冀擺脫西方形而上學的陰影與二元論的羈絆,另一方面也

希望可以開展更自由開放與多元歧異的意義生產空間。但其結果卻使得意義生

產不具有真實內在,只剩過度膨脹的符號物質,以及難以擺脫的相對主義。符

號(語言)作為真實的再現系統,原初就不等同於真實(物自體),但不能因

為再現系統有侷限性而否定真實本身,經驗維度有限而厭棄超驗向度(精神內

容)。面對後現代思潮轉向的趨勢,重新尋索文化失落的精神價值與新時代藝

術的「精神性」就變得非常必要與迫切。

 

本研討會將以「後現代之後的新藝術精神性」為中心主題,並從藝術理論研究

、創作展覽與藝術推廣實踐的多元方向來思考後現代之後的藝術精神性論題,

主要宗旨是:(一)檢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間之對立、互補與共存的

曖昧關係,以梳理「藝術精神性」之主體定位與表徵;(二)重新定位當代文

化趨勢中的藝術性、精神性與主體性之內在性格與意義價值;(三)探討藝術

教育與藝術創作展覽實踐「新藝術精神性」的可能模式與趨勢。

 

研討主題:

1 現代、後現代之「藝術精神性」辨證。

2 「後現代之後」的藝術本質與超驗/精神性觀點。

3 藝術教育與藝術創作展演-「新藝術精神性」之實踐。

 

研討會議程

jan jagodzinski  內在精神性:數位化時代的藝術|教育

李長俊  前衛藝術的精神性:論達達主義-以杜象為焦點

陳瑞文  譜德勒茲的雙重音樂系譜

劉豐榮  藝術中之精神性及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教育之價值觀

陳泓易  藝術精神性的語言學異化

Mary Stokrocki  藉由「第二人生」探索美國印地安族群之藝術與精神性

謝佩霓  以替代性思考與作法經營美術館

Kim, Se-Eun  韓國高等藝術教育對當代藝術之精神性的處理法

 

 

 

 

 念在相同中 ………

 

凝    結著差異的陌生

    獨在秩序裡

    斷的尋求

    漸而緩的寂靜

    古老的開端

    這裡累積

    景物觸動我的心

    將長存

    如落葉的安息

 

…………………………………………………………………

 

以上作品,涉及著作版權之問題。未經許可,請勿任意

轉貼或作為商業利益之用途。

Above all works,involves question of the work

copyright,without the permission,please do not t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interest.

 

 

 

吳銀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